通过心理与社会文化这门课程,我对于社会心理学有了较为全面的初步认识。
讨论社会心理学,首先要了解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两个重要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其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感觉与觉察,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观察。人们可以通过表情,体态,语言,情感等认识自我,即是一种“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知”。
而建立社会认知,进行社会化则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接受文化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与社会价值观念的过程。这通常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一般在我理解内为带有“自己的”东西去认知,比如带有价值判断、原有经验和情感状态去认知。在这方面,我们不可避免有认知偏差的产生。诸如种种性别偏见,种族歧视等,就是由于我们已有的经验或是普遍的观念根深蒂固,干扰了我们客观的感受与判断。这也就是为什么偏见容易产生却难以消除。
“生活是正着活,却是倒着去理解”——对于过去的事情,人们总是试着找到一定的解释,从而也会造成“后见之明偏差”,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与预测。诸如此类的认知偏差不可胜举,而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和认知话题。
人类的社会行为总是有一定的社会动机驱使。动机是一个概括性的术语,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心理学家用动机概念把生物学与行为联系起来、用它来解释行为变化多样性、从外部行为来推断个人内心状态、把责任感归结到行动以及解释不屈于逆境的意志。社会动机是非常复杂的,可以根据各种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如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而根据“我们能否意识到该动机的存在”可分为内隐动机和外显动机等。社会动机的各方面概念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思考。
人类是社会性,群聚性动物。因此,人际交往,人际关系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直接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在人们互动过程中建立,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人际关系的发展由初步了解,定向到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稳定支柱,再到深度的自我表露。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所有人类都需要社会人际关系的扶持与支撑。我注意到身边生活中,许多人自称“社交恐惧症”,但其亦不会完全脱离人际交往的亲密关系。
实际上,所谓“社恐”是一种人际交往中普遍原则的较强烈体现,即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自我价值的保护。我们常常评价一个人性格外向或内向,这样性格表现的不同其实是由于于每个人看重的人际交往原则的不同。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亲密关系建立,利他行为,侵犯行为等的概念,缘由和建立发展过程模式,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了更深入,科学,具体的了解,也可以以不同的眼光审视自己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同时,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学习并重新思考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应该更加注意的要点。
最后,我认为对于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最终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各式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社会中大量个体的普遍行为趋势。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开始明白,生活中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荒谬的社会行为,其背后都有着理论基础和人性的驱动力。
拿眼下疫情期间各式社会行为举例,一开始,我认为“双黄连能够防治新冠病毒”等谣言的传播,以及由此引起的哄抢双黄连甚至双黄莲蓉月饼的社会行为完全无法理解。然而,现在我明白,其实这是一个盲目崇拜权威的过程,而我似乎暂时置身事外,嘲笑着这些抢购者“愚蠢”,但实际上,自己也不可避免地被权威影响乃至做出错误荒谬之事。再比如典型的“羊群效应”即人云亦云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即使自己的观点确实是错误的,却不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的“证实性偏差”,疯狂囤货甚至买断的“过度补偿”等等行为现象。
通过对于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学习,我或许也不能完全摆脱这些人类本能共性导致的社会行为谬误,但至少我能够对此进行基本的辨别和分析,并且尽力避免自己犯下这些偏差和错误。同时,通过研究并解释各类社会行为的背景原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寻找如何规避社会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使得社会向好发展,更加稳定繁荣。
总之,我认为心理与社会文化这门课程令我受益匪浅。其中的种种理论知识都可以很好地被联系到生活实际并且帮助我们进行更好的思考判断,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自己和整个社会环境。